banner图片

新闻中心

谷川联行 > 行业观察 > 正文

中央定调2024:招商重点关注哪些投资领域?

发表于:2023-12-13 18:00

昨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了。

“硬道理、最大政治、中心工作、首要任务”这些词,清晰无误地宣示经济工作的重要性。

整体感觉,今年针对性非常强,实事求是对应了中国当前情况,观点鲜明、举措务实。

关于明年该怎么干,会议指明了方向。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如何读懂经济形势、看穿发展态势?

接下来,从五个视角一探究竟。

总体现状 回升向好

会议中,肯定了“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极为不易,是“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才实现的。

从经济运行看,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是一波三折的恢复,总体处于疫后恢复态势,在服务业持续恢复的带动下实现了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下行压力加大、三季度持续回升,完成全年目标是大概率事件。

对下一阶段经济形势判断,会议认为需要克服内外部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内部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面临“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特别强调,“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2024年是疫后的第二年,疤痕效应逐渐消退,扩大总需求、放松供给约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地方政府活力,稳住房地产这个牛鼻子,中国有可能实现5%左右。

会议通稿4次提及了“预期”,可见做好预期管理是2024年的重要工作。通稿还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政策取向 保持一致

前几天,在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通稿里,首次提及了“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了细化:“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其中“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是新提法,值得关注。

同时,提出“适度”、“提质增效”“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用好财政空间”,也就是说要根据经济社会需要来实施,不搞大水漫灌。

就招商而言,部分政策之间缺乏系统性和统筹谋划,存在碎片化倾向,制约了政策效果的协同发挥。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是政策最核心的原则,适合企业且能落地的政策最有价值。

进一步说,不能让市场等待政策,而应让政策走在市场预期前面,超出市场预期,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首先,政府在出台政策时不仅需要及时、系统、有力度,最重要的是稳定,尤其是涉及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大政方针和事关宏观调控方向性的大政策要稳定,要有延续性。

同样,经营主体的决策是否具备长期性取决于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的稳定性。只要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是稳定的,那么绝大部分经营主体肯定是倾向于做出投资、创新等长期主义的决策。

反之,如果环境是不稳定的,那么经营主体的决策也会也会观望犹豫,偏向短期行为。

其次,我认为政府与民营企业相处的时候,要尽量减少一些对企业的主动指导,更多地给企业自主决策与发展的空间。

政府部门对企业那些过细过多的服务,实际上都成为了对企业的隐形管理。政府应当多一些倾听,听到企业的诉求后,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

产业领域 重点关注

会议提出了2024年9项重点工作,第一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点了几个重点行业的名: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生命科学等,并提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如果说2023年的产业政策强调补短板,加强国产替代,提高安全水平;那么2024年的重心则是科技引领,前瞻布局。

一是稳存量,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传统产业加速转型。

会议提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要求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意味着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口,政策会进一步支持重点产业增强全球影响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这也会带来技改投资,有利于稳住经济基本盘。

二是提增量,战略新兴产业的作用要进一步发挥。

会议提到:“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战略新兴产业谋划了发展路径。

此外,会议强调了对数字经济领域的支持,更在货币政策表述中特别点明,要引导金融资源投向数字经济领域,数字经济产业或迎来大的发展机遇。

三是谋变量,特别强调未来产业,国家、省、市层面的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将加速出台。

会议指出:“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2024年,未来产业的图谱将逐步清晰,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将大幅提升。发改、工信等相关部委也将加速出台规划或行动方案,未来产业或正式进入政策导入期。

四是强保障,首次提到“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传统的财政资金很难适配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诉求,而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能够为相关企业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可预见的是,明年对于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扩大内需 良性循环

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被重点提及的消费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等新消费增长点。

还提出: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中国经济正从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经济的驱动力与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特征和重大国家战略密切相关。

扩投资可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惠民生补短等领域,而不是盲目上项目、片面追求GDP“量”的增长。

消费和投资是有关联的,有效投资和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都是扩大内需的抓手。投资活动在短期形成经济需求,但在中长期会形成经济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最终服务于消费。

先立后破 动能转化

先立后破,对于新旧动能转换期的中国经济而言尤为重要。

现阶段看,我国长期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摸着石头过河”以及“渐进试点”等做法就是先立后破的方式。

想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

在新动能尚未实现之前,旧动能仍会存在。不过,从政策层面来说,其对旧动能的支持力度肯定是逐渐减弱的,对新动能的支持力度则是逐渐加强的。

本次会议提出的“先立后破”,实际上是对之前观念的一种突破,是极大的进步,即新动能与旧动能之间并非不能共存。

换言之,如果“新动能”能够立起来,那么旧动能是否一定会破或是否一定需要破可能也存在疑问。

经济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既要看准现阶段的“形”,更要看清长期的“势”。

最重要的是,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各地自身强大才是硬道理。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坚持集中精力做好分内之事,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才是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压舱石与定心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