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图片

新闻中心

谷川联行 > 行业观察 > 正文

口罩行业在产能狂飙之后,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发表于:2020-02-28 09:31

导语:今年春节,病毒的潘多拉盒子被打开,彻底打乱了全中国人民生活的节奏。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不再是各式各样的年货,而是口罩。

目前,为了支援抗“疫”,一些鞋服、婴幼儿用品厂家转产口罩。全国已有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其中有很多行业的龙头老大,例如富士康、比亚迪、中光电特、中石化等企业也加入了生产大军,“跨界”做口罩。

企业纷纷加大生产马力,还有跨界生产支援,但是面临着物流中断、原料短缺、工人复工难等困境,口罩供需矛盾还是十分突出。因此,在疫情尚未结束的阶段,口罩生产依旧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

目前,各地政府在全力保障口罩生产企业尽快复工的同时,也在积极引进扩产或转型生产的新“口罩大军”。这是一场争抢“口罩大军”的新战役,但是“临时抱佛脚”也折射出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平衡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口罩行业未来将何去何从?又有哪些突破口可以实现其革新发展?

产业扶持,不能用经济效益一刀切

之前口罩行业是不起眼的,甚至长期都是薄利的。医用普通口罩出厂价每个9分钱左右,医用外科口罩每个在4毛钱到4毛5分之间。代工企业利润更是薄利,江苏省江阴某口罩工厂曾对外表示,工厂一年给日本代工口罩3亿只,每只出厂价两分钱,每只赚不到五厘钱。

况且,作为普通防护用品,国内大量企业能够生产口罩,近年来市场供应平稳,大量产能供给出口,国内需求占比不高。在利润不高,需求不高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忽视了口罩这个行业,毕竟跟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相比,口罩行业就像默默无闻的“草根”阶层。

所以当疫情袭来,就会暴露出中国卫生防护用品在产能上的应急生产能力还有提高的空间,看似不起眼的行业也许在经济效益方面扛不起大旗,但是其社会效益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相关的产业。

因此,各地政府在发展产业时,应该更好地平衡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不是以GDP为唯一标准来一刀切,此次疫情也为政府日后如何“双管齐下”考虑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目前,各地政府争先引进口罩生产企业,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也有很多人担心疫情过后,口罩行业产能狂飙会不会导致产能过剩?

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市场,平均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的口罩年使用量相差几十倍。此次疫情后,在中国特别是一线城市对健康的认知提高以后,大家会逐渐把口罩作为日常用品,口罩行业是有慢慢壮大、发展的机会。

产能提升是一方面,接下来如何引导口罩行业由“粗放式”发展向科技支撑行业发展,也值得政府深思。

技术先行,打破国外垄断是突破口

普通口罩的生产流程并不复杂,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企业能够跨界生产,实现快速提升口罩产能的原因,但是此次疫情还暴露出高端卫护产品对国际品牌的依赖。

根据中国品牌网发布的《2020年度口罩行业十大品牌排行榜》,前五名除绿盾外,另外四家全部是外资品牌,并且外资企业抢占口罩市场的局面已经持续多年。

提到N95,大家就会想到3M,按照业内人士预测,在防霾口罩领域,3M口罩可能占有国内市场大概90%的份额。3M公司独霸市场的秘籍在于采用3M专有的高效静电滤棉技术,相比传统的过滤材料,可以在不提高呼吸阻力的前提下,提高过滤颗粒物的效率。

这背后离不开科研的投入,3M母公司作为世界500强、工业产品领域的龙头老大,自1902年成立至今,已获100000多项专利,品类多达6000多种,平均每两三天就研发出三个新产品。

但是我国的情况是什么呢?

据环球网统计,国内工商注册信息中经营范围包括“口罩、呼吸防护”的企业共有16625家。但N95口罩,由于需取得美国认证,因此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较少。此外,当前我国超半数个体卫生防护用品企业都停留在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陈旧生产方式上。

提高口罩产能不难,但是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实现由低端代工向高端研发转变,将成为口罩行业发展的新突破点。可预见未来我国口罩产业除了保障数量生产外,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塑造国产口罩品牌也是迫在眉睫。

政府不妨挖掘口罩产业背后蕴藏着的巨大科研潜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进国外口罩领域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必要的技术标准,甚至是助力培养专业的科研人员队伍、生产人员队伍都是必不可少。因此在未来,政府园区在拼土地、拼政策、拼服务的基础上,可以从加强对口罩企业的科研支持力度入手,引导企业从传统生产向高精尖模式转变,打造地方口罩品牌,从单纯扩大产能的洪流中拼出一条发展新路径。

产业链集聚,抵抗未知风险及挑战

虽然口罩生产流程不复杂,但是疫情刚开始时,很多口罩生产企业空有设备却不能投产,原因在于需要上游的很多生产厂家来配套,比如捏紧鼻子的钢圈、挂勾耳朵的绳子。由于之前很多配套工厂不让复工,导致配套困难,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这是整个口罩链条的问题,并不是某一家生产企业能够解决的。

由此可以探寻新商机,从企业自身来说,可以延伸产业链,逐渐向上下游扩展业务。通俗来说,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如果自己就可以生产无纺布等原料,那么也就无需担心原料断供而无法开工。

此外,政府园区可围绕口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精准招商,在园区打造完整的口罩产业链,便于统一开展生产工作,节省交通运输等成本。即使未来遇到像疫情这样的紧急情况,也可避免出现因配套困难而导致口罩生产企业停工的情况。

谁能想到小小的口罩会成为如今最稀缺的物资呢?特殊时期,各地政府园区大力引进口罩生产企业,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效益,更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障抗疫工作的顺利开展。那么当疫情结束后,产业发展也需经济与社会效益并重。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自己的“3M”品牌,会在各地出现完整产业链的“口罩园”。我们迟早会把疫情这只黑天鹅关回笼子中,但是口罩行业正迎来新风口,各地政府园区把握住了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