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图片

新闻中心

谷川联行 > 行业观察 > 正文

事关公平竞争!市场化招商浓度变高,招商方式迈入调整期

发表于:2024-08-05 09:06

昨天,《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施行。

上个月,各地招商人前来留言咨询:如何看待条例?有没有解读?接下来该怎么做?

显而易见,这意味着招商工作会有调整。更细化的说,就是率先调整招商引资方式。

今年招商,明显感觉到“该收紧的都在收紧”,有些地方也在思考跟企业还能聊什么。

我们与企业对接,总能听到真实反馈:

A地方领导,重视项目落地的链式发展;B县城招商,连千亿镇的方案都相当专业;C区域竞争,亲眼目睹各地政府招商服务的PK。

如果,企业投资不在意地区的产业生态价值,而一心去算“政策账”,那大多数是“候鸟式企业”。

反过来,地方招商引资,政策是“毛”,产业是“皮”,皮下没有营养,毛早晚会脱落。“望闻问切”知产业情,方能“对症下药”解招商忧。

从长远发展看,回归产业本质,调整招商方式,结合本地优势,走差异化路线,对于创建良性的市场经济,落地全国统一大市场有所帮助。

01 采取行动 招商方式调整

今年6月份,国务院正式公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

自《条例》公布以来,引发地方政府、开发区、产业园区、产业新城,以及平台公司的关注与讨论。

有的地方,早已采取行动,清理产业扶持政策。还有的地方,开始调整招商方式。

今天大清早,还听到各地招商人探讨——新时期下,如何突破壁垒推动招商工作开展。

这么说,新时期招商,不再过度关注签约多少个项目、预计投资多少亿。

而是,拿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检验招商引资是不是抓实了,用新增规上企业衡量项目建设是不是抓成了。

所以说,就是看招引的新项目有没有形成实物投资量,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投产,什么时候能有增加值。

实际上,年初至今,确实不少区域在招商引资上“求变”。

没记错的话,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南省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的政策措施》,文件中提到:

——推动以奖补政策吸引客商投资的钓鱼式招商模式向以搭建平台汇聚核心要素资源、打造良好产业生态来引导企业入驻的平台招商模式转变。

前段时间,广州组建了投资发展委员会,简称“投发委”。

投发委将全面领导全广州市投资发展工作,研究协调投资发展工作重大问题,主要职责包括招商策划、统筹协调、投资推广、项目引进、考核激励等,主导全市招商工作,谋划并抢抓重大项目,为项目提供洽谈至投产全链条服务。

通过“全面领导”字眼,估计权力是要高于一般的委办局,可能归属“常务口管理”,即由常务副市长来全面主持,并由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来主抓,具体的牵头执行单位以及协调人员应该还是市商务局。

与此同时,“广州招商引资20条”发布,其中,提出要统筹招商秩序,严控各区通过“政策比价”相互抢项目。

作为区域发展运行服务商,我们注意到投资企业选址有共同点:

越大的企业,选择投资地点,就越不会只看表面利益、成本,而是会考量地区的产业发展潜力、配套、员工后续管理、地区对企业的服务等。

现在最常见的,几乎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平台公司。

有些开发区,把招商职能直接剥离给平台公司,推动平台公司开展市场化招商工作。

这几年,“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蹚出了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创新路,算是为“全民招商”做了松绑。

有人说,招商引资做得好的地方,往往是政府内部没有招商部门的地方。对于此,我们并不认可这种说法。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谁有谁的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多方协同配合,招商引资工作才可量化、可执行、可落地。

拿“管委会+平台公司”来说,管委会是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者,平台公司则是服务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平台。

而专业招商机构加入,调研产业基础,给予规划建议,捕捉行业信息,洞察市场环境,梳理发展堵点,拿出解决方案,承担招商任务。

各自有定位,扮演好角色,管委会负责科学、专业的市场化经营决策,平台公司为入驻企业提供产业生态服务,市场化招商机构以结果为导向落地产业项目。

当下与市场化招商机构合作,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探索模式。

无论招商方式调整,还是落地创新动作,各地一定保持头脑清楚,摆正自己位置,有产业的积累,有链群的优势,有专业的队伍,有优良的营商环境,更有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服务能力。

02 回归产业 亟待纠偏动作

我们从政府、园区、平台公司服务案例中得到,真正产业招商做得好的地方,先做好基本盘,然后再找新机会。

拿实践经验看,关键是地方决策者对产业定位、产业聚集、产业升级、产业链发展的重视度,因地制宜招商引资是硬道理。

以前,总能听到某些县里,上马了一个百亿大项目,县财政几乎被掏空了。要不就是,产业家底还没摸透,就开始承接产业转移了。

有的地方,也不清楚招来的企业是否合适,本地是否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果最后企业各自为战,完全没有形成产业集聚。

政府财力有限,资源更有限。在部分地方,从乡村到城市,出现产业同质化、市场空心化倾向。

现在谈及生物制药,多地搞战略新兴产业,几乎没有不把生物产业放进去的。还有地方通过招商,布局了两条锂电池生产线,然而产品尚未生产出来就已经预见了损失。

招引企业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为了招引企业地方政府却背上了更多负担,肯定是不正确的。

众所周知,合肥这些年发展迅猛,就因有专业化背景和知识的人在帮领导出谋划策,找到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差异化竞争,做出招商落地的精准判断。

“望闻问切”知产业情,方能“对症下药”解招商忧。产业发展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基础,且贯穿项目落地全生命周期。各位可以细品,是不是这个道理?

否则,要不企业招引进来,没过多久就搬迁;要不无法支撑“宏大”的产业规划,地方厂房也难以去化。

重要的是,产业规划是指导招商工作的,那就是说方案必须是可落地的。那么,可落地的产业研究具备哪些条件?

方案专业性强、堵点针对性也强,招商实用性更强。这三点全具备的产业研究机构,目前看来并不多。

从产业细分领域、转移趋势范围、企业选址诉求、招商政策梳理、各类要素集聚等方面,对招商引资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这一趟“线路”跑下来,足以让蓝图从纸上落在地上,为后期项目落地提供了有效支撑。

基本上能做下来这一套的产业研究院,毫无疑问的是具备招商引资实战经验,还有专业化团队落地了诸多项目在各个地方开花结果。

谷川产业研究院,正是如此。产业咨询与招商动作不分离,做有结果的产业研究。

我们将“产业规划” 与“招商落地”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谷川联行深耕招商引资行业15年的实战经验,为政府及产业园区提供精准且落地的“产业链研究及招商”方案。

03 强调专业 企业货比三家

一直以来,发达地区给外界的感觉是:不需招商引资,只需招商选资。

能坐上招商谈判桌的城市,都是经过企业层层选拔的。现阶段,核心原因有两个:

一是,招商人专业性强。二是,地方营商环境优。

一个直观的变化是,招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变得越来越重要。招引大项目,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尤其,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也需要招商队伍不仅有国际化的视野,还需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只有掌握前沿科技动态,才能在产业发展和招商中,有精准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看到,越是发达地区,越注重稳定而专业化的系统招商培训服务。

之前去华北调研,就有临时从其他部门抽调、拼揍一个招商团队,要在短期内形成专业化的行业发展判断能力、职业化的服务能力,还是很难的。

此外,临时拼凑的招商团队,在不久之后,也会面临因缺乏稳定机构而解散的情况。这样的话,专业化、职业化的招商路径还是难以持续。

有时沟通、服务企业就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项目才开始落地、见效。城市发展要有紧迫感,但也要有定力,政商间的信任关系建立,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

各地招商引资,打造的是一座投资企业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我们与企业家交流时的建议是,直面现实,视逆境为常境,建立新的平常心。但是,真正能确保企业发展长青的是营商环境公平法治化。

其实,地方招商落在实处仍是对企业的服务。这种服务,并不是“优惠和帮扶”,如何更让企业和老板获得更多的确定性和安全感,值得每个地方深思。

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都在抓营商环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对于企业而言,他们不再过多地追求产业扶持,而是看地方政府能否为市场主体提供法律帮扶、生产落实、司法保护等领域的服务。

企业真正的成长,不是靠雨季滋养,而是靠旱季扎根。扎得越深,雨季来临时,才可能更加枝繁叶茂。

综上所述,我们衷心地希望各地招商工作都能回归产业发展本质,秉持长期主义思想,以久久为功的理念扎实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