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图片

新闻中心

谷川联行 > 行业观察 > 正文

工业上楼火热,招引企业遇冷

发表于:2023-12-01 18:00

“上下游”就在“上下楼”,“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

这种产业空间新模式——工业上楼,备受政府园区关注。

作为一种载体空间新模式,产品主动适配于产业更重要。

其实,工业上楼是高难度课题。当真正开始实施时,发现“上楼”有余,而“招商”不足。

理性上楼

今年,深圳“工业上楼”,再一次引起热议。

尤其,每年规划建设2000万平方米高标准工业大楼,连续5年完成1亿平方米的“大手笔”,让各地方颇为震撼。

当时,央媒还为此做了专题报道,各地前往深圳的学习考察团也渐成“热流”。

工业上楼,已不是新鲜话题。为什么深圳做起来,引起如此大的影响呢?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宏观大背景要求发展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同时城市化已进入存量时代,过去那种摊大饼、铺摊子、粗放式地搞“平面开发区”的方式行不通了。

目前,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集约节约用好土地,就需要提高单位产出率,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二是,深圳是改革高地、创新高地,市场意识强、法制环境好、营商氛围优,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民营企业的集聚之城,科技含量高的创新型企业大量涌入。

一个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GDP居然远超一批面积比深圳大几倍,甚至10倍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和城市。今后,若保持继续增长势头,产业用地制约成了深圳发展的头号“瓶颈”。

这就是深圳“工业上楼”的深层次原因,就能明白做的底层逻辑。既科学合理,又是危机感和紧迫性所然。

从各城市“工业上楼”来看,深圳、东莞“工业上楼”的项目超过20个,属于发展的第一梯队。

其次,则是广州、佛山。2018年,深圳、东莞、佛山等地均出台了“工业上楼”的扶持政策,这也标志着“工业上楼”逐步进入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

虽然,突破各种限制,在高层厂房内进行制造业的设计研发、中试检测、规模生产及商务办公。

但是,工业有千行千面的特点,不同企业对厂房建筑有不同的需求。作为一种载体空间新模式,产品终究要主动适配于产业。

换句话说,不是任何产业都能满足,新兴产业对载体的要求多样化,更需要了解企业诉求,不再是一味推动建设。

为了确保实现工业上楼,在前期工程设计阶段就得采取必要的方案优化。比如,针对多层无尘室运输的问题,专门设计了层间物料提升机,解决了楼层间、无尘室内外交换的问题。

重要动作

再看工业上楼成功案例,对其它地方来讲,借鉴做法有哪些呢?

整体规划 指引上楼

对于产业提质增效,有种说法叫“腾笼换鸟”。最大的瓶颈或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要搞清楚,是“鸟”不行,还是“笼子”不够大、不够高、还是不够好?

重新审视「工业上楼」底层逻辑,便能看清本质。上不上楼取决于企业类型,也就是园区产业定位。

首先,提前规划园区承接的产业类型。不少地方,由于缺乏前置的产业定位,而导致工业上楼空置率飙升,甚至先招商后定位,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存在问题。

整体总规划设计定好,再做功能分区,包括一些业态的组合与丰富。

除了高层载体,还可在园区里面设置一定体量的独栋总部。这种几层的载体,比较好去化,用途也比较灵活,受到各地中小企业主的欢迎。

但是量要控制,并且严格把控投资需求,给真正的明星企业,对政府才有说服力,否则就沦为“房地产化”了,大家懂得都懂。

差异布局 主导上楼

以前听过,珠三角做工业上楼,都用脚步丈量这个区域市场,整天不厌其烦的调研,拿着图纸问客户。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本身也是一个预招商的过程,还能印证规划的合理性。

调研越早越好,在拿地之前就可以开展这些工作。在一个区域市场深耕,把园区做成功,一般有“两个一”的体现:

一个是,各方面都做到第一,园区品质、服务、配套等都是有优势的。

另一个是,完全能做到唯一,一个有排放、化工、电镀、检测、分割等稀缺指标的园区。

以上“两个一”,基本能掌握市场的话语权。

产业筛选 开导上楼

制造业企业,基本都看重一楼厂房,把货运到车间或者仓库就可以了。

工业上楼涉及到垂直运输、电梯中转、二次运输,再卸货到仓库,这个运输流程比较繁琐。所以,只要有选择,客户很可能会选一楼。

有些产业,的确上不了楼。低端劳动密集型、重污染、大排放,废水废气大、设备特别重型,甚至用桁车的肯定是不行的,一定是轻型生产、环保型的高端制造企业才能满足。

工业上楼,一般得选择智能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战略新兴产业。

解决顾虑 引导上楼

走访过不少园区,听到一些企业不愿意上楼,重要的是要了解为什么不愿意上楼,心里想什么,有哪些后顾之忧。

实践证明,失败的工业上楼案例,确实给企业带了不少麻烦。比如,电梯不够用,承重荷载不行,没有卸货平台等。

那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二次装卸,有没有卸货平台,怎么解决一楼物流中转仓的问题。

还有,荷载、层高、柱间距、吊装平台、工业用电,客货梯等设计,在前期整体规划产业类型,优先为对应招引的企业想到。

除此之外,工业生产过程中,比较大型的设备由于自身的重量、体积问题对楼层的承重与层高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层工业厂房的安全问题也需要摆在首位。

对策建议

前不久,上海就发布了《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计划在三年内推出3000万平方米的智造空间。

上海成为继深圳之后,国内第二个从省级层面发布推动「工业上楼」政策的城市。

当下,上海产业空间日趋饱和,在减量化背景下,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可以推动制造业从“平面缩圈”转向“立体增长”,提升经济密度,实现“四个论英雄”。

此外,上海制造业企业对土地增高提容的需求旺盛,也有一些企业工业上楼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那么,上海现在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又是什么样的制造业适合在上海扎根发展?

谷川高科园·奉贤,作为上海奉城“未来心城”经济增长新引擎,以发展产业为目标,规划新生产空间,构建高品质产研综合体。

与传统载体不同,谷川高科园·奉贤打造的是工业上楼高品质空间:生产空间高标准、生态空间高颜值、生活空间高便利。

为提高厂房空间适配性,谷川高科园·奉贤打破传统路径,遵循“先定位→再设计→后招商”的逻辑思维。

从建筑风格到内部功能规划,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充分发挥对生产场地、配套设备、加工条件的构想,实现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需求,让用地空间与项目精准对接。

谷川高科园·奉贤,就在S3沪奉高速出入口1公里内。主要面向机械制造、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装备、医疗器械、集成电路半导体领域的企业,全力打造高科技产业聚集地。

重要的是,上楼空间根据产业定位决定招引企业类型,来设计载体空间的层高、货梯以及各种配套设施。

首先,明确清楚重点上楼的产业。

“工业上楼”需要一城一策,不是所有城市都有“工业上楼”的客观诉求。

对于土地资源充裕、产业处于发展阶段的三四线城市,短期内不具备“工业上楼”大面积推广的基础和动力,暂时不用规划。

对于建设用地稀缺的核心城市,“工业上楼”在这些城市是大势所趋。

这些城市,需要在大量的产业需求调研基础上,完成并出台可以上楼的产业目录、重点上楼产业的细分目录、不能上楼的产业目录等,从根本上促进产业的集聚集约发展。

其次,提升工业上楼产品的吸引力。

增强企业对工业上楼的信心,关键在于提升“工业上楼”产品的吸引力,可以从产品设计、配套服务、园区动线规划、不同楼层价差等多方面入手。

在建筑垂直设计上,利用立体化空间优势,建设集科研、生产、办公为一体的分层式综合性多功能楼宇,同时可拥有会议室和多功能厅等,全面提升企业生产形象。

在园区动线上,实现人车、人货分流,配置大型卸货平台,实现高效垂直运输,配备大型载重货梯,满足企业运送设备仪器、材料产品需求,通过“工业上楼”实现园区形象提升。

最后,尽快完善配套的扶持政策。

建议政府在混合功能用地、地价优惠、物业产权灵活分割、建设奖补、招商奖补、租金补贴等方面出台更加精细的政策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