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图片

新闻中心

谷川联行 > 行业观察 > 正文

中国500强企业数量叒超过美国,高兴之余也让人捏一把冷汗

发表于:2022-08-12 18:00

不久前,《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发布。

大变局下,这份榜单已经超越了自身,成为了一块检验各国抵御风险能力的试金石

今年中国共有145家企业上榜,已经第4年在数量上超过美国(124家),位居世界第一。

可见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国企业的活力。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共有17家企业入围,仅次于北京,排在全国第二位。

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超预期突发因素带来强烈冲击,是什么支撑广东走在前列?

外贸“期中考”

第一大省韧性从何而来?

2022年上半年,中国外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

其中出口总值1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2%。

上海、北京等地出口受疫情影响低迷。

广东、江苏和浙江三大省则继续强大,支撑起中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尤其是广东。

虽然也曾在2月、3月遭受到疫情的袭击,但最终还是经受住了考验:

在高基数、海运不畅等因素的影响下,仍然保持了7.3%的较高增速,而且是全国唯一一个出口总值达到2万亿元以上的省份。

广东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正是有一批强有力的贸易龙头企业,广东才能坐稳贸易大省的地位。

广州市建筑集团排名从去年的460上升到今年的360,旗下的金博集团,在全国钢铁贸易领域中是响当当的名号。聚焦铜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的正威集团,更是连续10年上榜。

从贸易商品结构上看,上半年,广东出口机电产品1.66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67.4%;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0.4万亿元,仅占16.3%。

“广东智造”畅销海外的背后,是全省产业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以正威集团为例——

从生产普通的铜材原料,到生产应用于力航天航空发射场建设的特种电缆,应用于电子工业、锂电池、折叠手机的高端铜箔,应用于半导体封装的纳米铜丝,大大提升了附加值和竞争力。

聚焦核心技术和重大应用突破,中国企业誓为突破“卡脖子”难题闯出一条康庄大道。

从榜单风云变幻

看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与2021年相比,广东今年有3家企业新上榜,2家企业落榜,总数上增加1家。

新上榜的是比亚迪顺丰,还有刚从北京搬过来的央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落榜的是恒大、雪松。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算是出尽了风头。

4月3日,比亚迪宣布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业务,成为全球首家全面“触电”的传统车企。

6月10日,比亚迪的市值超过了中国银行、中国石化等诸多央企巨头,登上了万亿巅峰。

这家成立不到30年的中国企业,一举超越了奔驰、宝马、奥迪等百年豪门。如今进入世界500强,算是给这段惊艳历程的隆重加冕。

顺丰同样是首次跻身世界500强。

新头衔让顺丰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真正与世界巨头UPS、FedEx、DHL同台较量。

作为民营快递之王,顺丰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于差异化竞争。

以2021年的数据为例,中国快递行业全年营收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8%,顺丰的营收增长则高达34.5%,远超平均水平。

在航空货运领域,顺丰更是当之无愧的空中霸主——自有货运飞机达到68架,覆盖53个国内站点,35个国际及地区站点,全球累计运营111条航线,5.78万次航班。

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大趋势下,物流行业正迎来发展新契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简称“中国电子”),则是换了个地方继续精彩。

去年12月25日,中国电子总部正式迁驻深圳。

央企总部外迁,带去的不仅是税收,更多的是其背后强大的资源和技术。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电子拥有26家二级企业、15家上市公司,其中不乏半导体企业,比如澜起科技、振华科技、晶门半导体。

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前沿阵地,深圳虽然在芯片设计环节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华为海思、中兴微电子、汇顶科技等明星企业,但在关键的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环节缺乏竞争力。

中国电子在芯片方面的全产业链优势,正好与深圳迫切需要补齐的短板高度匹配。

央企的带动,意义非凡。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北京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量将进一步减少,但这并不是坏事。

就像中国电子一样,越来越多的央企巨头将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迁往各地落户,扛起整合重点产业链的大旗。

2021年,已有7家央企总部从北京迁出。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深度合作,将彻底改变各地的经济面貌。

而恒大和雪松的“高杠杆发展模式”弊端显现,受到“暴雷”的连锁反应影响,从榜单跌落。

它们都曾收获无数掌声,但成功的经验、胜利的喜悦,逐渐模糊了企业创新和政策红线的边界,业务增长与风险难平衡,以致跌落悬崖。

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前行的重要力量,“大而强”当然可喜,“小而美”也是一种选择。

重塑企业守正笃行、健康发展的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而不强

‍中国企业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

从评选标准来看,《财富》世界500强比较简单粗暴,除了按营业收入排名之外,榜单唯一显示的指标就是利润。

中国145家上榜企业平均利润约41亿美元,然而世界500强平均利润已达62亿美元。

与美国相比,差距更大。

美国124家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高达100.5亿美元,几乎是中国的2.5倍

利润最高的100家上榜企业中,有18家是中国企业,看上去并不少。

但如果去掉其中的银行,还剩多少家?

11家,少了快一半。

工、建、农三大银行,包揽了中国企业创造利润的前三名。

相比之下,美国共有40家企业进入利润排行TOP100,但是其中银行只有4家,更多的是科技、通信、医药企业。

那么,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多少在亏损?

24家。

其中,中国企业9家,美国企业4家。

再看利润率。

进入利润率TOP100的中国企业有14家,其中包括8家银行。剩下6家分别是腾讯、台积电、华为、富邦金控、友邦保险、国泰金控。

美国企业则有44家,其中银行仅4家。

有73家企业的利润率低于1%,中国企业占34家,美国企业占16家。

中国企业创造利润主要靠银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还不够强。

如果不计算银行的利润,中国其他136家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27亿美元。

同样不计算银行的利润,美国其他120家企业的平均利润高达93亿美元,是中国的3.4倍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跨国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

而且,我们还要看到——

2021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了2.79万亿元,虽然同比增长高达14.2%,但总量仍不及美国的1/2。

而且,作为创新性研究的活力之源,企业的力量至关重要。

虽然中国企业的R&D投入已经占到全国总投入的76%,但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不足10%。

企业在基础研究上的极度薄弱,是中国创新体系的致命弱点。这也是中国总是被“卡脖子”,需要国家组织力量专门攻关的关键原因。

如何成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是中国的500强们需要迫切关注的话题。

企业要做大,更要做强。

或许只有破除“多”和“大”的信仰,树立“精”的崇拜,中国企业才能变得更强,走得更远。

这也是地方政府需要更多思考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