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图片

新闻中心

谷川联行 > 行业观察 > 正文

为什么说上海是天选之城?

发表于:2022-06-15 18:00

互联网时代,大家总是习惯选取最出格的行为特征,为一座城市贴标签

比如对没去过上海的人说,“上海是很开放、包容的”,大概率会收获“真的吗?我不信。”

但如果说“上次让一位上海朋友帮忙带奶茶,他后来不是找我要20元,而是20.11元”,大家会说“怎么这样呀,不过听着就很上海!”

这种看似典型的标签,大都是为搏人眼球而夸张出来的。还总有人喜欢迎合它,获得自我认同,或者是让他的那部分受众找到归属感。

比如有人把上海疫情问题归因于城市性格,呼吁产业、人才在解封后从上海转移出去,还冠以“供应链安全”的所谓“民族大义”。

客观分析问题当然是可接受的,但有些情绪化的呼喊,就略显短视,甚至别有用心。

作为中国的“经济第一城”,上海的下半场不容有失,也不可能有失。

褪去被过度夸张的刻板印象,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和人才坚守上海?上海为何能担此重任,为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开路?

天选之城

  • 地利:太平洋与长江的馈赠


海运是强国不可或缺的经济要素。

果按商品重量的维度计算,目前世界贸易总量的90%,都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成本是最主要的原因。

据统计,海运成本相当于铁路运输的20%,公路运输的10%,航空运输的20%。所以大宗跨国物流,肯定首选海运。

▲ 全球船舶实时位置图(来源:HiFleet.com)

往来商船停靠在港口进行装卸、交割、结算,可以有效带动港口城市发展,周边城市也能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外向型制造业。

正是这个原因,中国打开国门之后,率先开放的是沿海城市,先富起来的也是沿海城市。

把目光聚焦到亚洲。

在亚欧大陆东部、东南部的海岸线,颜色最亮的地方,形成了一条海上经济走廊。

新加坡、广州、深圳、香港、上海、宁波、釜山、东京……20万吨级以上货轮要先在这些“大站”靠泊,再把货物通过种种方式转运到周边。

如果这些货轮只能在这条线上挑选一个港口作为货物集散地,最佳选择肯定是中间。

上海、宁波、广州、深圳、香港,这几座城市都处在亚欧大陆东海岸线的中间节点,分别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依托,不分伯仲。

不过比起珠三角的港口城市,上海还有一个特殊的优势:货物可以沿着长江辐射到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等经济重地。

大家可能对“内河航运能力世界第一”的长江没什么概念,这里不妨看看它与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水系的对比。

长江的年平均径流量约占全国河流的36%,枯水期也能保证武汉以下航道通行。南京以下航道平均水深超过12.5米,能通行万吨巨轮,5000吨级以下货轮可以直达重庆。

2021年,全国铁路货运总量为48亿吨,而长江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超过35亿吨——相当于全国铁路的73%。

同年,珠江水系四省(自治区)水路货运量达14.54亿吨,虽然通航价值仅次于长江,但是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全球最大贸易口岸,叠加广阔的经济腹地,从地理条件上看,上海就是天选之城。

围绕港口形成的高新产业集聚的临港经济区,让上海成为了集航运、金融、贸易、保险、法律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枢纽。

  • 天时: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独特的地理优势,让上海成为了连接内外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而中国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激发这座城市的潜能。

▲ 6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称,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

当前经济全球化遇到了新问题、新挑战,但解决办法绝不是退回到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而要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体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处在“卖遍世界”的状态,这与承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有关。

如今,中国开始从“卖遍世界”转向“买遍全球”——购买国外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推动自身发展和产业升级。

而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门户,就是上海。

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下,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区域,也是贫富差距最小的区域。

根据目前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从上海开始逐步从东到西,先富带动后富的产业发展、升级、融合,将沿着长江形成N重奏。

未来,以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领衔的长三角为龙头,将与武汉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甚至郑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相呼应,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黄金联动。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也许会是决定性的。

  • 人和:人才流动壁垒正在被打破


“十三五”时期,上海提出确保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不超过2500万,建立积分落户政策。

但是,对于城市发展,人口规模是前提。

直接对人才流动设限,并非解决“大城市病”的良方。结合实际情况对城市空间布局、利用效率进行相应调整,才是破解之道。

2020年8月,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参会。

作为《大国大城》的作者,这位最年轻的参会者的一贯主张就是“减少对人口流动的限制”,“让建设用地指标与人口流动方向相匹配”。

改变悄然而至。

2021年上海两会期间,“五个新城”建设首次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如今,已有50家企业总部、62家研发中心签约落户新城。91个民生重大项目、25项交通重大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产业的背后,人才是关键。

到2035年,五个新城要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以奉贤新城为例,2020年的常住人口约为40万人,未来每年平均要“抢到”4万人。

▲ 奉贤新城 · 上海之鱼 鸟瞰图

近日,上海人社局专门就复工复产的人才工作进行部署,再度放宽对留学人员的落户要求:

针对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取消社保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本市工作后即可直接落户;

毕业于世界排名51-100名的,全职来本市工作并缴纳社保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

一方面,此举将重振受疫情影响的市场情绪,尤其是对上海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

另一方面,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和人口体量,当前的上海,还远远没有达到它可以达到、应该达到的规模,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出台,上海的扩容将迎来更多可能。

后起之秀

上世纪中叶,集装箱之父——麦克莱恩开始采用集装箱运输货物。越战期间,集装箱的优势被发扬光大,对航运业产业了颠覆性影响。

从此之后,货轮的吨位就开始不断飙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货轮最大载重量已经超过20万吨,可以装载2万个集装箱。

但是黄浦江在泥沙清淤到位时,也只能靠泊5万吨级的货轮。没有深水港,不能停靠大型船舶,意味着全球化的产业链难以铺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海曾经组织了很多5万吨级以下转驳船,去海边把货轮上的货物搬到转驳船上,再运到黄浦江码头。

可这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客户需求。

这不仅是丢掉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问题,可能连工业制造中心、金融中心都要受到影响。

没有深水港,那就自己造。

2002年,上海倾尽全力,向浙江舟山租来了“孤悬海外”的洋山岛。

工程人员用“吹沙填海”的方式将岛屿间的海域填平,造出8平方公里的平整陆地,砂石抛填总量超过1亿立方米;连接洋山岛港区的世界第二长跨海大桥——东海大桥,总长32.5公里,浇筑所用混凝土足够装满500列火车。

2021年,上海集装箱吞吐量4703.3万标准箱,连续12年坐稳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的位置。其中,洋山港贡献了2281.3万标准箱。

老一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在浦东开发开放中竭力奉献,才有了“精卫填海”般的洋山港,才有了在“烂泥渡路”上建起的高楼大厦。

年轻人不断涌入这片新生的热土,奉献青春接续前人事业,将造就更多波澜壮阔的故事。

目前,东海二桥项目的前期研究已经正式启动。

这座上层公路、下层铁路的跨海大桥,将连接洋山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与舟山港(世界第一大港口),形成宇宙级航运能力。

同时,洋山港已完成四期无人码头建设,是中国唯一拥有“中国芯”的自动化码头,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无论从地理还是经济上看,上海都处在中国面向国际的前沿,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稳经济的关键时刻,上海绝不会缺席。

平凡坚守

在浦东新区的引领下,这座城市向新而生,与世界从容对话。

——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是它的高度;平均水深15米的洋山港,是它的深度;120.72平方公里的自贸区,是它的广度;量产14nm芯片的张江高科,是它的精度。

大多数人对老上海的印象——弄堂、外滩、腔调,猪排、咖啡、生煎,都与浦东相去甚远。

七普显示,浦东新区的568万常住人口中,有近242万外来人口,其中更有大量来自全球的外籍人才,上海的包容性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陆家嘴CBD走一走,感觉每个人都身价过亿。而张江高科则展现了什么是真正的技术,不断研发国产创新药,点亮中国芯。

深夜十点光景,刚下班的张江男、金融女,与荡马路的上海爷叔们,出现在同一个夜市。

一口肉,一口酒,看着天色逐渐变暗,往事也像啤酒中的气泡一般,凝聚,又消散。

大多数我认识的上海人,如果不带着“他是上海人”的目光去审视,就觉得,都还是普通人。

当然不是说他们全无特征,至少我共事过的那些上海同事,普遍推崇“拎得清”——公私分明,沟通成本极低,哪怕是在封城期间。

不同地方,普通人之间的区别并没有那么大。

但也正是这些普通人,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守住了城市的烟火气。




从黄浦江上空俯瞰,代表十里洋场的上海外滩和灯火通明的陆家嘴隔江相望,仿佛从一个黄金时代走向了另一个黄金时代。

如今,沉寂许久的上海正在开足马力重振经济,我们应该给予这座城市足够的尊重和支持。

不管上海曾经如何,它都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很多全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是经由上海发展、传播而来的。

上海的故事,就是你我的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