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图片

新闻中心

谷川联行 > 行业观察 > 正文

招商引资要么出众,要么出局!别踩这5个"坑"

发表于:2021-01-21 18:58

好项目非常稀缺,每个区域各凭本事,谁先拿到是谁的。

有的找不到项目,有的留得住企业,有的轻松完成招商指标。既讲究合作共赢,也会一分高下,招商引资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但越急越要稳,越争越要静。少踩一个坑,就能多走一段路。

所以我今天和你分享一下,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5个可能会踩到的"坑"。

01招商引资,人多力量就大?

招商引资要想往前跑,主要靠人。因为人是决定招商引资怎么走、走多远的核心要素之一。

各区域的招商人,就是当地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的驱动力。尤其是当下,区域竞争非常激烈,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都把目光瞄准了招商引资,试图让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城市逆袭。

但招商引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部分县域政府,为了招商数量,直接按县里干部人头,下招商任务指标。这基本上属于全员招商了,抱着“人多力量大”的心态,期望东边不亮西边亮,一股脑地涌向招商引资。

但实际是,因为缺乏人员管理、项目管理等机制,容易陷入“白+黑”、只见辛劳难见功劳的怪圈。更有甚者,还会发生“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现象。

所以说,招商引资靠人海战,已不再奏效,打造一支招商铁军势在必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提到: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这句话放在招商引资上,同样适用。

那地方政府该怎么做?定目标、定责任、定机制。

首先是把目标定清晰,比如招引哪些产业,让所有的招商人员目标一致,五指成拳,力出一孔。

其次把目标拆解成关键指标,进行责任分工,因为如果无责无任,结果往往是无影无踪。

最后要定机制,招商引资实际是一项大工程,从挖掘跟进到谈判落地,要靠管理办法、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全流程驱动,缺一不可。

“三定”是打造招商铁军的第一步,也是召之即来的基本保障。但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招商铁军的打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接下来要有人员、有培养、有机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招商引资归根结底要靠人,尤其是专业的人。

但招商人员不是生而知之,所以要有培养,让招商人员来之能战。

而培养过程中很重要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让招商人员有机会实践,有机会犯错,在实践中战斗,最后战之必胜。

所以招商引资,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兵在精不在多。大方向上精准把握好“三定”和“三有”,招商铁军自然会水到渠成。

02有产业定位PPT,就真的定位了?

产业定位,是各区域都会做的事情。因为招商引资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变招商为“招伤”。

产业定位,就是先手棋。但有的地方,做了产业定位,结果也只是停留在PPT上。

为什么有了产业定位,招商引资还是寸步难行?因为这个产业定位有可能脱离了实际情况。

一些区域往往会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然后出具产业定位报告。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多数欠发达政府的产业定位,倾向于对标沿海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复制其发展模式,包括产业导入、产业布局等。

但往往结果是,做好了产业定位才发现,可行性极低,无从下手。所以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不能只是简单复制。

今天对标这个地区,明天对标那个地区,出发点没错,但要先看看本地区有什么,能发展什么,而不是凭空想象,一拍脑门下决定。

通常来说,因为区域位置相似,所以产业定位具备借鉴性,可以对标临近县市或者是相似区域的成功经验;同时临近区域之间资源的协同配合也是影响产业定位的重要因素。

举个例子。

长三角地区某地级市,开始全员招商时,招商意图大都不明确,不知道到底要招什么样的项目,对产业的定位也不太了解。

于是和研究机构合作,编制了相关首位产业规划,并围绕首位产业招商。但是,该市开展了几个月的全民招商后,发现效率不高、收效甚微。

经过对标临近县市的成功经验之后,发现了问题所在,“内功太弱”。

该市的产业定位,对目标产业国际国内现状、目标企业的行业位次,投资需求、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等情况未作调研,甚至是毫无规划。

反观临近县市,每一个产业的产业发展趋势、产业政策、产业链情况、重点目标企业都被清晰地以文字、表格、图表的方式呈现,招哪些商、到哪些地方招商、以哪些企业为重点、通过什么方式招商一目了然。

所以说,只有简单的产业定位PPT,真的很难定好位,也做不好招商引资。招商引资需要实事求是,项目质量一般没关系,只要是真的招商、招真的商。

最后,符合当地发展实情、带来实际效益的产业定位,其实就是好的招商引资。

03给政策,但不能一味靠政策!

如果只靠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入驻,最终,到底能留下多少?

靠政策,政府园区可能盆满钵满,也可能血本无归。

尤其是兄弟省市之间比拼优惠政策,往往会是无底洞。比如你宣布减免税,那我就减的比你还多;你的土地可以免费获得,那我把厂房都给企业建好,免费拎包入住。

所以在比拼政策的时代下,都是在血拼。

政策,只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引子,不能作为命根子。它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抛砖引玉,是锦上添花。

招商引资的关键,不是一味强调当地有多么优厚的政策措施。

第一要义应该是,了解并研究招引企业的短板。也就是说,搞清楚企业的短板是什么,最缺少的东西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假设面对一个聚集了业内经验丰富能人,不缺技术和生产管理能力的企业选址,你会怎么做?

江西某经开区就很好地践行了给政策,但不能一味靠政策的做法。

2016年,某动力电池科技项目急需选址,到处在寻找适合的园区。

经过洽谈对接,该经开区发现,这个科技项目就是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急需的那块“拼图”。

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抓住这个企业?一开始,园区领导拿出了优惠政策,但对比发现,不少地区都在抢这个优质项目,优惠政策上拉不开差距。

于是,园区领导再次和企业洽谈,发现企业急需的是原始资金和订单。这下,经开区知道了企业的刚需,就开始对症下药。

先是牵线搭桥,邀请当地客车龙头企业加入,给该项目制定了一个完备的落地方案:项目方提供技术,经开区提供土地和服务,客车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订单。

最后,项目稳稳当当地落在了经开区内,那些只拿出了优惠政策的地区只能悻悻离场。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经开区的支持和选择果然没错。该科技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一线车企长安汽车的电池供应商,收获业界多家车企订单,业绩翻番。摇身一变,市场占有率为业内第六,成了行业前十强。

所以说,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招商引资不能只靠优惠政策,要多下“功夫”。

04要招大引强,但不止招大引强!

政府园区都在抓招大引强,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企业:科技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大,产出效益高,最好是500强企业。

这样不仅投资规模大,宣传出去也拿得出手。

尤其是当下,各地区在招大引强方面已经争相落子。也就是说,很多地方政府的第一意向就是吸引500强、上市公司、央企分公司等大企业入驻,钓“大鱼”。

但是,这样的企业有那么多吗?能轻易落得下吗?现实是,池子里的大企业、大项目就那么多,抢抓的人更多,所以“大鱼”很难钓。

招大引强好事,但绝不止招大引强。

假设有两个企业选址,一个是500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另一个是豆制品加工的企业,而当地刚好具备丰富的大豆资源,却不具备汽车生产的相关条件,就不用非得盯着500强企业了。

招商引资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针对性的招引。

更进一步说,假设地方政府最终因为招大引强,只招引了这个新能源汽车企业,那么规划建设肯定会占用土地、优惠政策等相关资源。

结果可能是,企业发展到一半,发现在当地运转不起来,最后选择撤资离开。

那么留下的一地鸡毛和浪费的资源,都会变成地方政府的苦果。所以,发展是有成本的,没有金刚钻,别乱揽瓷器活。

反之,根据当地丰富的大豆资源,招引豆制品加工企业,并围绕其上下游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培育以豆制品为核心的食品加工产业链,给到企业最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这更靠谱。

招商引资,别只看眼前,要看长远一点,实事求是才是正道。

05抓招商,别只顾着抓招商!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抓招商,带着强有力的优惠政策,把能派的人都派到了招商一线。

每季度的项目集中签约数量不在少数,看起来确实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但结果往往是,招引的企业,有的发展不起来,有的甚至中途退场。

举个例子。同样的一个企业,在甲地能够得到5%的优惠补贴政策,在乙地得到10%的优惠补贴政策。

毫无疑问,在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这个企业会毫不犹豫地前往乙地发展。但是,政府园区要先明确当地最吸引企业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政策支持?土地价格?各项税费?还是基础设施?人才供给?产业链配套?

虽然靠着优惠政策抛砖引玉,把企业引来了,但落脚点应该是怎么把企业留下来,发展壮大起来,给区域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事实上,招商引资会更难。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很多地方政府而言,园区布局、落户企业、资源要素等并未聚集,各自散落在不同区域,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很难实时对接。

比如疫情期间,部分企业因为订单、水电、资金链等问题,发展遭受重创,而作为东道主的地方政府,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及时覆盖到所有的企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这方面,如果通过搭建园区服务企业的平台载体,破除园区和企业间的信息孤岛,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发展难题,跟进政策兑现等情况,实现信息的实时上传下达,招商工作确实会事半功倍。

所以说,既要抓招商,更要抓营商环境以及数字化管理等体系。

最后的话

招商引资是一项涉及全局和系统性的工程,一招不慎,有可能满盘皆输。

无论是人才体系搭建、产业定位,还是招大引强等因素,都关系着招商引资能否开好局、迈好步、走好路。

所以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谨防这五个"坑",路才可能越走越宽。

相关文章